台灣的媽祖廟數量眾多,可說是居全省各類神祇廟與之前茅,而各地的媽祖因所在環境不同或因祭祀單位不同,對天上聖母的暱稱亦有所不同,如大甲媽、關渡媽、錫口媽、船仔媽……等等,而屏東縣東港鎮朝隆宮的天上聖母,卻以海鮮命名,稱呼為「蝦米媽」。
在東港有三大公廟,東隆宮、朝隆宮、福安宮,而一般民眾大都只注意,三年一科舉辦「迎王」祭典的東隆宮,因而較忽略稍晚創建的朝隆宮、福安宮,甚至有民眾反問:「東港有媽祖廟嗎?」,相傳朝隆宮創建於雍正二年,初期建於平埔族茄藤社屬地(今東港)東港溪旁,為昔日與大陸內地通商船隻停泊的碼頭,也是南部海陸貨運的集散中心。
東港溪港口寬闊,為天然優良港口,兩岸郊行林立,來往經商人士絡繹不絕,每當船隻出航前,也都會到朝隆宮與東隆宮祈求媽祖和溫王爺保佑人船平安,因此在乾隆年間,與雲林北港朝天宮、苗栗竹南慈裕宮,被譽為「台灣三媽」(此三地區,在清初為本省三大天然港口)。
朝隆宮的媽祖,為何被稱之「蝦米媽」,據地方耆老的口述,有兩種說法,其一:朝隆宮初創尚是草廟時,東港外海的小蝦子數量很少,漁民們捕撈量少因而無法生活,因而常至朝隆宮上香祈求媽祖婆保佑,捕撈魚蝦時能滿載而歸改善生活,之後媽祖廟初次興建完成,並舉行入火安座後,東港沿海一帶,突然有大量小蝦子出現(在未興建媽祖廟之前,從未出現此類蝦種),漁民爭相告之,並撒網捕捉,亦發現小蝦子好像取之不盡,尤其每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媽祖婆聖誕前後時期,小蝦就會大量浮現,因此漁民們認為是媽祖婆慈悲顯化的奇蹟,是媽祖婆帶來的蝦群,因而暱稱媽祖為「蝦米媽」。
其二:在清朝時,有位賣蝦米的東港魚販,某日擔著蝦米至某地賣蝦米,因臨時上廁所方便,將朝隆宮天上聖母的香火袋掛在樹上,方便後卻忘了取回,後被該地居民拾獲並加以奉祀,聽說十分靈驗。有求必應,而常有人問是誰遺留的,居民答是賣蝦米的,因此被稱為「蝦米媽」。
------轉載修改聯合報導鄉情版87/0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